午饭后在单位旁边溜达溜达。今天又见到这位老人家,六七十岁的年纪,花白的头发,精瘦的身躯。两只手共拎着三只鸟笼子,僵硬、艰难却倔强地向前方保持着节奏,一步一步地走着。
去年第一次远远地看到他时我是吓了一跳的,当时以为他身体不稳,好像马上要倒地的样子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他行走的方向是面向我而来,于是我留意观察了一下,发现我的直觉并不准确。
老人家估计曾经发生过脑梗,他右半边肢体行动是不自如的,右膀和右腿均很僵硬,所以他的走路姿势才是一歪一歪的,并且看起来费劲极了,似乎要倒。
因此,我记住了他。
平常如果有空午饭后散步,只要我不是吃饭太迟,只要我是走这条路,十有六七能看到他。
虽然走路极费劲,但他走得非常专注,节奏始终如一。他手上每次都拿着三只鸟笼子,估计是上午出来遛鸟的。
今天他上身穿着渐变色横条纹POLO衫,下身米色挺括长裤,黑色运动鞋,干净整洁。
我敬重这样的老人。
他们曾经生过病,至今无法完全康复。且不论生病的原因是什么,至少在现在,他们是会通过遛鸟、遛狗或者就是独自一人,也每天一定要出来走走的,哪怕“走”这个简单的动作对他们来说可能要付出十倍、百倍于常人的努力。
生老病死,得到拥有失去,人类自身可控的事情深究下来其实很少,我们只能尽可能找寻规律,按律而动,争取更大的可能性,所以才会有老话“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。换成现在跟安老师学习的内容就是,改变我能改变的,接受我不能改变的。
看看这些坚持康复的老人,想想短暂且不易的人生,更觉得应该尊重自己的身体,敬畏大自然,在有生的每一天,努力、认真、热切地生活。
当然,这里说的热切不包含任性。孔子说:“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”。虽然人到了七十岁能随心所欲,依然不越出规矩。
比如,昨晚陪娃睡觉我就睡着了,文稿没写完。今天上午总想写文。可仔细想一想,我想做的是完成文稿,我该做的却是好好上班,认真完成工作,这是我现阶段赖以生存的饭碗,感觉再难受再撕裂也得先干活。其实工作干着干着,投入进去也就不难受了。
再比如,中午散步时,看到老人家后心有所感,想写写。可我了解自己,一时半会儿写不完,而现在这时间段是散步时间,毕竟身体需要动静结合,我已坐了一上午。所以,简要在手机便笺里写几个字,继续散步。若没了这身皮囊,我也就无法认真、热切地生活了嘛!
秦老师说过,“为价值而改变,没有行动都是扯淡”。
我要时刻在做事中练习以价值为判断,目标是成长为有价值的人,活出人生的意义!
这是一篇学员投稿:
这位学员是一位8岁女孩的宝妈,她热爱生活,热爱写作。
下面这篇也是她写的:
先给爱